網頁

2011-12-25

什麼是真正的僧寶、比丘、出家人?(僧的定義──《雜阿含經》之一)

〔轉貼來源〕雙身法的藏傳佛教、廣論、西藏密宗、喇嘛教、譚崔秘密大公開




僧的定義──《雜阿含經》

在與各位分享高僧傳心得之前,先與各位說明什麼是「僧」?因為現代的佛門對於「僧」的定義已經不清楚了,乃至於一般的大眾覺得身穿袈裟、住進寺院,剃頭,受聲聞戒就是「僧」了,殊不知在小乘佛法之中,對於「僧」的定義是非常嚴格的,普遍大眾對於經典中所記載的內容無法看懂,或無法深入,不過沒關係,現在此世唯一通達經典的正覺來為大家隆重講解什麼是 釋尊所定下來有關於「僧」的定義,之前 平實導師與各位說過諸佛對於聲聞僧的戒律定義各各不同,但對菩薩僧的定義是相同的,現在我們先連載有關「僧」的定義,大家心中先對什麼是「僧」了解清楚,如此我們再來跟大家分享「高僧」傳的心得,請各位耐心仔細閱讀了。

在小乘佛法中,對於比丘是當作「聲聞僧」的,事實上聲聞僧是有其嚴格的定義,不是一般出家僧都可以稱為聲聞僧,經典認為比丘就是必須要正確地了解法,這樣才是比丘;如果今天不了解何謂是真正的法,是不能夠稱之為比丘,這還只是其中的先前條件,而且清楚地宣示於《雜阿含經》之中。

佛以正確的知見來教授眾生,也要座下的出家人都有正確的知見,有了正確的知見,才能去服膺,遵守戒行,而能夠真正地證果,這樣才是符合「僧」的說法。照《雜阿含經》的佛語,沒有證果的小乘人,是很難有資格稱之為比丘,以名實不符的緣故,如來認為如實地理解「正確知見」,是一切比丘的必要條件;如果沒有如實理解,進而審慎觀察,而斷除了對於三寶以及四聖諦的疑惑,仍然是屬於比丘之外,不入比丘眾中。

大乘僧則必須以了解大乘法為根本,但目前許多人已經不清楚何謂大乘法和小乘法的分際,以為只有籠統歸納,便說此心裡面有想要度眾生便算是大乘僧;然而於大乘經典中已經明白宣示:一切「真正的僧」都必須要有果證,在果證之前,都必須要有正確的知見,這就是佛法對於僧的定義。

《雜阿含經》卷6:
【佛告比丘:
「諦聽!善思!當為汝說。諸比丘!色有故,色事起,色繫著,色見我,令眾生無明所蓋,愛繫其首,長道驅馳,生死輪迴,生死流轉。
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諸比丘!色為常耶?為非常耶?」
答曰:「無常,世尊!」
復問:「若無常者,是苦耶?」
答曰:「是苦,世尊!」

「如是,比丘!若無常者是苦,是苦有故,是事起、繫著、見我,令眾生無明所蓋,愛繫其頭,長道驅馳,生死輪迴,生死流轉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

是故,諸比丘!『諸所有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、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』,彼一切非我、非異我、不相在,是名正慧。受、想、行、識,亦復如是。

如是『見、聞、覺、識,求得隨憶、隨覺、隨觀』,彼一切非我、非異我、不相在,是名正慧。

若有見言:『有我、有世間、有此世、常、恒、不變易法』,彼一切非我、非異我、不相在,是名正慧。

若復有見:『非此我、非此我所、非當來我、非當來我所』,彼一切非我、非異我、不相在,是名正慧。

若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,觀察『非我、非我所』,如是觀者,於佛所狐疑斷,於法、於僧狐疑斷,是名比丘。多聞聖弟子不復堪任作身、口、意業,趣三惡道,正使放逸,聖弟子決定向三菩提,七有天人往來,作苦邊。】 (CBETA, T02, no. 99, p. 41, c14-p. 42, a15)


語譯如下:「佛告訴比丘說:

「好好專心地聽!仔細地思維!我將為你們說明。」

「諸位比丘們!因為『色』有的緣故,『色』的事便生起,『色』便繫著,『色』便見縛而產生『我見、我所見』,令眾生為這無明所覆蓋,貪愛染著加以繫縛捆綁,如此長道驅馳,生死輪迴,生死流轉不休。受、想、行、識,也是如此繫縛眾生而令不得解脫。」

「諸位比丘們!『色』是『常』呢?還是『非常』呢?」

答說:「『無常』,世尊!」

釋尊又問:「如果是『無常』的話,那是『苦』嗎?」

答說:「是『苦』,世尊!」

「確實如此,比丘們!如果『無常』的是『苦』,是『苦』有的緣故,是這樣苦的事生起、產生繫著、見縛產生我見、我所見,令眾生為這無明所覆蓋,貪愛染著加以繫縛捆綁,如此長道驅馳,生死輪迴,生死流轉不休。受、想、行、識,也是如此繫縛眾生而令不得解脫。」

「所以,比丘們!因此對於『所有的種種色,過去、未來、現在的種種色,內、外、麤、細的種種色,好、醜,遠、近的種種色』,我們應當了解『這些色並非是我、這些色並非不是我、這些色不是落於我的裡面,我也不是落於這些色的裡面』,這樣便稱為正確的智慧。受、想、行、識,也是如此。」

「對於如是『見、聞、覺、識(知),求得隨憶、隨覺、隨觀』,則我們應當了解『這些(見聞覺知、憶持覺觀)並非是我、這些並非不是我、這些不是落於我的裡面,我也不是落於這些的裡面』,這樣便稱為正確的智慧。」

「如果有些見解說到:『有我、有世間、有此世、常、恒、不變易的法』,則我們應當了解到『這些見解所說的並非是我、這些見解所說的並非不是我、這些見解所說的不是落於我的裡面,我也不是落於這些見解所說的裡面』,這樣便稱為正確的智慧。」

「如果還有些見解說到:『這並非是我、這並非是我所、這並非是當來的我、這並非是當來的我所』,則我們應當了解到『這些見解所說的並非是我、這些見解所說的並非不是我、這些見解所說的不是落於我的裡面,我也不是落於這些見解所說的裡面』,這樣便稱為正確的智慧。」

「如果多聞聖弟子對於這樣的六種見解處,審慎觀察『非我、非我所有』,如是觀察,對於『佛』所狐疑的地方加以斷除,對於『法』、對於『僧』也是將其狐疑之處同樣加以斷除,這樣便稱為『比丘』。多聞聖弟子便不再隨意作出不適當的身、口、意業,來趣向於三惡道,這正是使得個人經由放逸而離開佛道;因此聖弟子決定趣向三菩提,歷經七次天人的往來,而證得阿羅漢果,達到苦的邊際而永不受苦。」


《雜阿含經》卷6:【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,如上說。差別者:「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,觀察非我、非我所,如是觀者,於苦狐疑斷,於習、滅、道狐疑斷,是名比丘。多聞聖弟子不復堪任作身、口、意業,趣三惡道,如是廣說,乃至作苦邊。」】(CBETA, T02, no. 99, p. 42, a17-22)

這是類似的經典所說,而只有斷除狐疑之處,由「佛法僧」改成「苦習滅道」,有地方說「苦集滅道」,這就是四聖諦。

所以什麼叫作是比丘?必須於六種見解之處有正確的了知,並且觀察後,對「佛法僧」三寶的狐疑斷除,對「苦集滅道」四聖諦的狐疑斷除,這樣的人才可稱之為「比丘」。什麼是六種見解呢?

1. 對於「色受想行識本身」能夠讓眾生沉淪於生死輪迴,徹底了知。

2. 對於「色受想行識本身是苦、空、無常」,能夠讓眾生沉淪於生死苦海,徹底了知。

3. 對於「色受想行識」,了解其並非是我,並非不是我,我不在這裡面,這也不在我裡面,徹底了知。

4. 對於「見聞覺知以及隨起的憶想、覺照、觀察」,並非是我、並非不是我、我不在其裡面,這也不在我裡面,徹底了知。

5. 對於有說「有我、有世間、有不變易之法」等,了解這並非是我、並非不是我、我不在這裡面,這也不在我裡面,如此徹底了知。

6. 對於有說「這不是我、這不是我所、這不是未來的我、這不是未來的我所」等,這並非是我、並非不是我、我不在這裡面,這也不在我裡面,如此徹底了知。

在這六種見解之中,觀察「非我」和「非我所」,知道一切五蘊都是「非我、非我所」,這樣因就小乘人的部分斷除疑惑,對於三寶的疑惑永斷。所以觀察諸蘊非我,了達諸蘊之中無有一個可論的實質我,從中了解「非是我」和「非是我所有的」,如此則斷除三界中的我見,並對於佛法僧三寶不疑,則斷除種種疑見,又對於四聖諦不懷疑,因此可以確立正確的知見,知道解脫道的原理,因此自會斷除種種不如理的戒禁取見,因為行者知道如何能夠到達苦的邊際,而將苦斷盡,因此 釋尊說這樣才可以稱之為「比丘」。

在《雜阿含經》中有五處經文提到了類似上文中的比丘的定義,都是在說明從這六個見解中去了解「非我、非我所」,並斷除狐疑。但是《阿含經》並沒有特別引申這意涵,就是說沒有特別要解釋「非異我」的部分,只要作遮止分,提出「非我」、「非我所」的審慎觀察觀行,確立不移,這樣又將對於三寶的疑惑斷除,對四聖諦的道理的疑惑斷除,這樣就必然可以走向苦的邊際,這就是斷除三縛結的初果聖人。

初果叫做預流,預入聖流,就是說雖然他才剛得證初果,不算是聖人,但是一定會成就聖位,所以就一起算他是。因此何謂比丘?要名實相符,至少也要初果成就,才能於釋尊座下稱之為比丘。就算是無法快速得證,也至少要有清楚正確的知見,對於「非我」、「非異我」、「不相在」是接受的,而觀察的時候,當然因為知見的限囿,是不可能那麼可以審慎觀察這蘊處界「非異我」,但可觀行「非我」和「非我所」,所以這經典已經明確開示,出家僧眾應該於何處用心。

對於「不相在」的意思,可能大家不是很了解,這舉「色」來作例子,比如說「色」和「我」不相在,這意思就是說,「色沒有包涵整個我」,「我也沒有包涵整個色」,「不相在」的意思是說:某某在某某的裡面,就是說某一個比較大,將另外一個整個包涵、涵蓋、含攝的意思。比如說,如果是色的範圍比較大,大到將我包涵起來,就是說我在色中,我在色的裡面,色已經涵蓋整個我。因此不相在的意思就是說彼此都沒有將對方包涵在裡面。

對於「梵天」、「梵我」的這兩種外道來說,不能如實了解什麼是「梵行」,什麼叫做是「清淨行」,「無污染行」,這是因為「梵天」和「梵我」的思想不知道什麼是法。

所以如來才要說法,讓大家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法;如果娑婆世界已經有真正的法,如來就不會示現於人間,將「我就是梵」,「梵就是我」,「我於一切色中」,「一切世界就是我」等種種不如理作意的見解予以駁斥,因此說「非我」和「不相在」。在 佛陀示現從外道修學的階段,那些以為證得涅槃境界的大師們,為 佛陀顯示自身的證量,其中便以為「一切色就是我」,即「一切世界就是我」,「我就是在一切世界中」,以為這就是「我」的擴大,以為這樣的定中受用、覺受就是涅槃,而記說此為「梵」,「我」以身證而知此「梵」,故「梵我合一」,此為 佛陀所痛斥,以「我」並不在色中,色也不在「我」中,「色」和「我」是「不相在」。

但是 如來的說法已經是非常的清楚,隱含有許多的意旨,但許多人卻無法清楚地得知,這當然也是很奇怪,這只能說許多的大師太喜歡籠罩人,明明對於 如來的真正意旨並不清楚,可是還是「樂於說法」,卻不知道所說的卻會「壞法」,是不如理作意的法,對於「法」以為是可以任意說,憑著自己的意思隨便說說,以為這樣可以自受「弘揚佛法」,卻不知道這在佛法是「禁忌」,是不如法的,而且不僅僅未來要負因果,當生就要受到其他比丘的斥責,乃至叫到 釋尊面前予以痛斥,一字一句,一字一句說清楚,針對不對的地方而予以「修理」的。

可是一般以為自己也可以「說法」的人,完全不曉得這其中的利害,以為不說法不行,如何可以利益眾生?因此就拼命地到處「胡說」,「亂說」,「隨便說說」,以為穿上袈裟,受了具足戒,便可以說法,真的是大錯特錯!只有知道法的人,才可以說,其他的人說的,必然因為不知道法,而持有異說,這一下不是將自己的此生來扮演「外道」,就是扮演「假出家人」,就是扮演「佛門外道」,因為一定牴觸 佛說,一定牴觸善知識說,所以必然要受未來極不可愛樂之異熟果報,於果報中或是出生於三惡道中,或是於人道中出生但是一切顛沛流離、知見闕如、受人誑騙,若是修行,便會遭到財貨、身體、時間種種損失,這就是以「無明」來教導眾生所得到的種種餘報,因為果報中的有「正報」、「華報」和「餘報」,壞法的正報必定是落於三惡道。

餘報便會盡不可說的久遠時節而難以脫離,因為種子流注而要反過來歷經種種受人誑騙,因為自己於說法中之所誤導之一切眾生非止僅於其當生,若是其著作一直流傳於世,本身透過其在生之時所創立的基金會財力的供輸,不斷印刷結緣,因為未來際此人即使歿後百年已無著作權之限制,又不斷有結緣書、網路之結緣電子書,一直告訴眾生錯誤的觀念,則此有情則加重其過失,不因為其當生之五蘊已經滅去,而可將因果過失化為烏有,所以一一誑騙眾生之處,就盡未來際一一受諸有情誑騙,如是因果歷歷不爽!因此只有不清楚其中的過失者,才會於自而稱大師,才會於經典不明瞭處,於禪宗甚深理路公案上,大膽作解,此為狂人!非是學佛之人啊!

如是之人之未來生,因為自心之過去種子相應,而且即使能有世間少許福德而有些微薄善根,假使又能夠出家,結果此生「樂於亂說法」的習氣種子還是因為緣而出生,又繼續反覆這無窮無盡無休止的過程,要等到這過了很久很久很久,因為某一次真的對於「善知識」信受了,知道「善知識」不是在於表相,開始自己對於「僧」有些正確的了解後,才可能會真正地漸漸地了解法,產生真正的智慧,因為真正的法是透過「僧」來弘傳,不是任何大師可以說的。大師真的是只能去當「大師」,去去去,不是可以來說法的!

所以喜歡樂於胡亂說法者,就是世間大師、世間錯解佛門的大師,因為這些大師對於佛門的真正知見是不清楚的,一方面是沒有好的老師,一方面是因為對於佛法僧太輕慢,不知道尊重,以為自己有嘴巴,就是可以說法,沒有人反駁我,就是我對;如此愚癡!不知道經典處處在在都在反駁自己,都是聲聲厲厲地大聲斥責,可是自己的無明愚癡的籠罩力量實在是太強盛了,所以根本不予以理會,聽不見 佛陀之法音,所以這樣的愚笨大師才會將短劫變成長劫,這樣說還算是客氣了,因為按照他們所種下的因,真的是會害死人,因為這些說法就是和外道一樣啊!如果您說的不是佛法,結果卻口口聲聲地說自己說的是佛法,這不是超過以惡口來欺騙眾生,不然這叫做是什麼啊?眾生辛辛苦苦地將自己的資財奉獻出來供養這個惡說法人,以為這樣的惡法是佛法,因此就會去誹謗善知識說的善法、正真之法,淪落於大惡業的果報之中,所以說這樣的過失很重啊!所以不知道,就不要亂解,就不要亂講!這佛的尊貴、法的尊貴、僧的尊貴,不是凡夫可以隨便踐踏的,這尊貴的三寶之處,凡夫是只能夠仰觀的,哪裡有開口的份呢!

而有一分學人便會為了他的老師、師父叫屈,說如果照您這樣講,那佛法只有證果的人才能講,那這世間不就沒有人說法了嗎?那佛法不就會滅亡了?因此我師父當然要出來說法,維繫正法!如此說法者,顛倒黑白!佛法不是靠外道來協助說外道法的,不明白事理者總是以為天高佛遠,以為 釋尊已經入滅,所以不清楚這世界發生了什麼事,這樣的人真的是很大膽!佛是「自覺、覺他、覺行」一切具足圓滿,哪裡不知道這一切不知不覺的眾生之所想,盡未來際之一切種種,佛都知曉,所以可以唱述過去無量劫如何如何,未來無量劫後如何如何,又說某某某以前無量劫前如何如何,未來無量劫後如何如何,所以既然眾生之相應處只能夠將時間屏除於心相應行法之外,然而 如來卻能如此越過一切眾生的八萬大劫想,如此不是已經實證一切法者,如何能夠將一切時間收納於寸間而為相應行法,而說之無礙呢!所以眾生真的是井底之蛙,不入於佛門,哪裡知道佛門廣大,如此於相應與不相應之處, 佛地之功德顯示,已經於 佛所說之平常的說法「無量劫如何如何」就已經說顯示無疑了,卻還是不能會通,真的是不能信受三寶者!

佛自知一切緣,自知一切善教,而因應諸緣而發起善教,不待人說!所以眾生樂於亂說法,一個個當上大師去,就千千萬萬眾生隨於這樣的假善知識、偽善知識去聽法,樂於聽聞謬誤之法,這都是眾生難以更替之緣,因為始終對於正真之法懷有畏懼,恐懼失去一切受用之樂,希圖以其他方式便宜取代,所以對於真正的法難有契入的因緣,以無有正因故,要真能夠善為他發廣大願,如是善解信解,於這過程中去深刻了解三寶之實際,於三寶確信無疑,十信終於成滿,這樣才可能一步一步走向真正佛法之門;有的人甚至還要去相信更亂七八糟的密教,然後說些無知的話:「修行可以各各不同啦」、「大家緣不一樣啦」;如此之人如同染上不可治的末期癌症,尚且大言要跟人說要一起進發攀登世界高峰,如是無知而墮於惡見。

眾生不曉得到底何謂是佛法,看見了穿上出家的服裝,就會想對方是「專業」的「修行人」,應該是了解佛法,看見對方表相莊嚴、門徒眾多、道場鼎盛,就以為他應該是修行很好,等到知道對方出家很多年,就想對方應該已經開悟;如此便是眾生的「奇特想」,以為「佛法好懂」,以為「修行容易」,以為「過久便悟」,以為自己雖然學佛不是很久,但這些人應該沒錯,便跟著修學;等到自己也出家,後來便也是如此糊里糊塗,在知見闕如的狀況下,以為自己「懂佛法」、「修行好」、「已經開悟」!如此之人真的是辜負佛恩,根本無知於佛法,佛法尚且不明白,要修行哪那麼容易,要開悟哪那麼簡單!若是不願意發起大願,希求自己真正親近善知識,希求自己能夠扛 如來的家業,希求自己了解 如來之甚深智慧而為眾說法,如何可以於三寶中信受?所謂於三寶中信受,當信三寶之諸多真實義理,當信自當成就菩薩,而於無量無邊諸世界而成就菩薩志行,此中艱辛難以預料,然行者卻能不退,如此方說與「正真三寶」有真正之緣!

回到前面所說,到底如來的意涵是什麼?「非我」有說,但因為眾生不清楚「我」和「我所」之間的邊際,所以便要眾生審慎觀察「非我」和「非我所」,要深深地了解這其中的道理,知道「我」和「我所」之間的區別,又知道這一切「非我」,可是問題來了,那為何要說「非異我」,這就是說「不是異於我」,既然是以「無我」掛帥的小乘法,為何要衍生這「非異我」,到底「非異我」是什麼?「非異我」就是「這不是異於我」,您不能說這和我不一樣,因此有人便看不懂,非「我」是一個,非「異我」又是一個,可是「我」和「異我」是相對的,怎麼能夠兩者皆「非」呢?所以就有許許多多無知的愚癡大師,就說因為這樣,所以「不在兩邊」,這就是「中道」。如此的愚人滿山滿谷,無知於文字表相,對於實際的義理而毫無所悉!

如來既然是一切智者,當然知道「法」應當要如何說,當然也知道世間所說的邏輯要如何解;佛法中已經有「因明」,這是屬於五明之一,可以用來表達說明說者的意趣,這函蓋世間人說的邏輯,而西洋的邏輯於「真、否」的定義上,比較狹隘,和因明學並不完全一致,因明學的函蓋面廣。但對於「是否」之間,並沒有這麼多的模擬兩可,結果最後就只好很鄉愿地說,不這個,也不那個,因此這就是佛法中道;這樣的說法完全是胡說八道!佛並不是在作語言遊戲,不是在說戲論,因此到底 佛在說些什麼呢?

在回答之前,我們先對於比丘的定義說清楚,為了要能夠彰顯 佛之尊貴,從學者之尊貴,因此比丘是必須至少斷除「三縛結」,得證初果,否則是不能夠稱自己是比丘,這樣是有愧於 釋尊,而且 釋尊也很難以承認您是從祂學法,因為連這樣的法都不願意接受,接受又不願意去觀察,觀察後又不願意將自己的疑惑斷除,這樣的人不能說自己是比丘,不能說自己是沙門啊!這樣的人如何說自己是在僧數之中啊!

(未完待續)

0 回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親愛的朋友:歡迎留下足跡。非Google帳號留言,請選擇:「發表留言的身分」→「名稱/網址」→「張貼留言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