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3-06-02

《玄奘之路》2/12 絕域求生


(http://youtu.be/pYiKux5i3O0)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【轉貼來源】《Xuangzang’s Journey to India》(http://people.chinese.cn/whcs/xuanzang/article/p3.html)

第三章 偷渡國境的取經人

玄奘離開長安時,與一個來自秦州(現在甘肅省的天水市)的僧人結伴同行。到秦州住了一個晚上,又與人結伴前往蘭州(在現在的甘肅省),然後來到涼州(現在甘肅省的武威市)。

涼州是當時中國西部地區的一個重要城市,是東西方交通的要道,許多國家的商人往來不斷。玄奘已經是有名的僧人,他在這兒住了一個多月,為當地的僧人和一般民眾講經。各國商人也都來聽講。這些人回到各自的國家以後,都報告他們的首領說,大唐的玄奘法師將要到印度去取經求法。

這個消息也傳到了涼州地方長官李大亮的耳朵裡。當時唐帝國剛剛建立,政權尚未完全鞏固,西北一帶邊境又常常遭受西突厥部落的威脅,所以中央政府下令封鎖邊境,不准人民私自出國。李大亮防範很嚴。他聽說有一個從長安來的僧人要到外國去,擔心玄奘有別的用意,就派人去問玄奘。玄奘回答說,要上西天取經。李大亮命令他返回長安。幸好,當地有一位佛教領袖,很器重玄奘,對他取經的理想也很支持和同情,就秘密派了兩個徒弟送玄奘向西走。為了躲過官方的追查,他們不敢公然上路,只能白天躲起來,晚上趕路,就這樣到了瓜州(在現在的甘肅省)。

在當時,瓜州差不多已經是唐朝最西面的城鎮了。當地的地方長官敬重佛法,熱情招待玄奘,但並不知道他要到西天去。玄奘在瓜州暫時住下來,向人打聽西行路線。有人告訴他,北邊50多里(一里相當於約0.5公里)有一條水流很急的河(現在叫疏勒河),河上就是有名的玉門關(在現在甘肅省的敦煌市附近),出了這個關口,就是沙漠。沙漠中有五座烽火台,上面都駐紮著唐朝的士兵,防止人們偷越國境。五烽之外,是一個叫莫賀延磧的大沙漠,寬800 多里。過了莫賀延磧,就到伊吾國(現在新疆的哈密市)了,那裡還不是唐的領土,由西突厥控制。唐朝初年,突厥的勢力十分強大,控制著玉門關以西的整個中亞地方。突厥是一個游牧民族,對於旅客來說, 突厥騎兵是一種巨大的威脅。

玄奘聽到道路這樣艱險難行,非常發愁。不幸的是,他的馬也病死了。他就在瓜州耽擱了一個多月。就在這時,涼州的李大亮發現玄奘並沒有回長安,而是偷偷跑到西邊來了,就發下通緝令,要求各地捕捉玄奘。

瓜州一個叫李昌的地方官員拿到通緝令,就來找玄奘。李昌是虔誠的佛教徒,想幫助玄奘。他問:「您是不是文書中所說的這個人?」玄奘不知道怎麼回答。李昌說:「您請說實話吧,我一定為您想辦法。」玄奘便告訴了他實情。李昌將文書撕毀,對玄奘說:「您應該趕快動身。」

玄奘趕緊買了一匹馬,準備動身,但苦於沒有嚮導。他住在當地的寺院裡,這一天忽然來了一個強壯的西域人拜佛。這個西域人叫石槃陀,西域是當時中國人對西邊的中亞、西亞、印度半島等地的統稱。兩人進行交談,玄奘為他舉行儀式,接受他為佛教徒,而他答應送玄奘走過五座烽火台。

兩人約好第二天黃昏見面。石槃陀帶來一位西域老人。這個老人曾到過伊吾國30多次,勸玄奘不要前進,以免犧牲了性命。玄奘非常堅決地說:「我為了尋求真理,發誓到西天。如果到不了印度,決不東歸,就算死在途中也決不後悔。」老人見勸不退他,就提議將自己的一匹老馬換給玄奘,因為這匹馬曾15次往返於伊吾國,認識道路。於是兩人就換了馬。

玄奘和石槃陀在夜裡出發,來到玉門關外河流的上游。石陀砍下樹木搭成一座橋,兩人就這樣過了河。這時已經是深夜,兩人各自睡下。石陀可能是擔心幫助玄奘偷越國境會受到官府嚴厲處罰,半夜突然拔刀而起,走向玄奘;玄奘警覺地坐起來,念誦佛經。石陀於是又回去睡覺。第二天天亮,兩人走了一段路,石陀終於提出,害怕受到連累,想回家去。玄奘向他發誓,如果被捉住,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會牽連到他,又送了他一匹馬,讓石陀走了。這樣,玄奘仍然要靠自己的力量嘗試偷越國境。

玄奘獨自走進沙漠,只能靠白骨、馬糞來確認前進的方向。在這裡,他遭遇了沙漠中的海市蜃樓,忽然看見有幾百名騎兵,拿著旌旗、武器,滿佈在沙漠間;遠看非常清楚,靠近時就漸漸消失了。玄奘起初以為是強盜,後來又以為是妖魔鬼怪;在當時的條件下,他不能科學地解釋這種現象,只能憑著堅定的意志來戰勝恐懼的情緒。

他來到第一座烽火台附近,躲在沙溝裡面,等到晚上才偷偷走近烽火台。那裡有水源,他去喝水和用皮袋子取水。這時忽然飛來兩箭,幾乎射中他的膝部。他知道被發現了,於是大聲叫喊,讓守兵停止射箭。他牽著馬走近烽火台,士兵們帶他去見負責防守這座烽火台的軍官。

這位軍官名叫王祥。當他確認眼前的僧人正是涼州通緝令上的玄奘時,他提出了一個建議,說西天太遠了,玄奘恐怕不能到達,不如到他的家鄉敦煌(在現在的甘肅省)去,那裡的人們一定很歡迎玄奘。玄奘堅持自己的想法,他解釋說,自己在洛陽和長安都已得到佛教高僧們的認可,也算是小有名氣的人物了;如果僅僅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名聲,留在長安或洛陽就可以了,又何必要去敦煌?因為所聞所見的教義還有不周全的地方,他的內心仍然感到遺憾,所以才不怕喪失性命、不畏艱難危險前往西天尋求佛法。他向王祥表示,無論如何都不會回頭向東移動一步。

王祥被他打動,請他先休息。第二天早晨,王祥為玄奘準備好食物和水,親自送他上路。王祥給玄奘指了一條近路,可以少走200多里路,直接到第四烽。他又對玄奘說:「第四烽負責的軍官也是個好人,你到那兒說,是我讓您過去的。」玄奘非常感激,與王祥哭著分手了。

在第四座烽火台那兒,玄奘遭遇了同樣的情形,差點被守兵的箭射中。但當他說出王祥的名字時,對方就很熱情地接待他,送了他很大的裝水用的皮袋子和馬匹、食物,並告訴他繞過第五座烽火台的道路。

這樣,在兩位軍官的幫助下,玄奘終於脫離了唐朝守兵的視線。但對他來說,西行的艱險才剛剛開始。


第四章 西行路上多艱險

玄奘西行之路非常漫長,他要先通過西突厥可汗的控制區,然後越過帕米爾高原,取道中亞各國,再從現在的阿富汗越過大雪山進入印度。他經過的道路,就是現在稱為「絲綢之路」的道路。「絲綢之路」分為北、中、南三條線路,他基本上是沿著北線和中線行進。這條遙遠的道路人跡罕至,他一路上所遇到的艱難和危險非常多,有的是惡劣的自然環境,有的則是不友善的或複雜的人際關係。《西遊記》裡說唐僧歷經81次磨難才到達西天,其實歷史上玄奘經歷的磨難也很多。當然,在這個過程中,他也體驗到了各國風情,傳播了他的佛學思想,並細心觀察和記錄了各國的詳細情況。

玄奘離開唐朝的邊關後,進入了廣闊無人的莫賀延磧沙漠。趕了100多里路,玄奘迷了路。他打算喝一點水,但一不小心竟然將盛水的皮袋打翻,水馬上滲入沙中不見了。夠喝好幾天的水就此喪失,又完全迷失了方向,玄奘一時動搖了,迴轉馬頭想先回到烽火台。但走了十幾里,他想到自己發過的誓言,於是重新鼓勵自己:寧可向西走而死,決不東歸而生!他再度撥轉馬頭,向西北方向前進。

大沙漠的晚上,黑暗中好像有很多妖魔鬼怪舉著點亮的燈火,就像清晨的星空一樣燦爛。這種火其實是磷火,即人或者動物的屍體腐爛時分解出的磷化氫自動燃燒的現象。白天常常會遇到沙塵暴,狂風捲起黃沙,像下雨一樣漫天飛舞。環境如此惡劣,玄奘並沒有畏懼,但一連四個晚上和五個白天,他沒能喝到一滴水,最後實在支持不住,只能臥倒在沙漠中,向菩薩禱告。第五天半夜時分,忽然吹來一陣涼風,玄奘精神為之一振。那匹同樣飢渴難當的老馬也站起來,走了十幾里路。老馬不顧玄奘的拉扯走向另一條路,於是發現了青草和水源。玄奘和馬在這兒休息了一整天,恢復了體力,帶了足夠的水和草繼續上路。兩天之後,他終於走出沙漠,到達伊吾國境。類似這樣的危險和困難,在他的西行路上多得數不清。

伊吾國於唐太宗貞觀六年(632)成為唐帝國的一部分,而玄奘到達的時候,它還是個獨立的小國。玄奘投宿一所寺院,寺裡有一位中國老僧,聽說他來自中國,來不及穿好衣服,光著腳就跑出來迎接,抱著他痛哭說:「想不到今天還能夠再次看見故鄉來的人!」經歷生死考驗的玄奘聽了,也深為感動。伊吾國王知道消息,也來拜訪,並請玄奘到自己的宮裡去做客,熱情地招待他。

玄奘本想從這裡直奔西突厥可汗的王廷所在地,取得突厥可汗的護照前往印度。沒有想到,這時高昌國王麴文泰的使臣正在伊吾國,遇見玄奘,回去報告國王。高昌國受漢族文化影響很深,並且全國上下都信奉佛教。麴文泰馬上派遣使者趕到伊吾國,要求伊吾國王把玄奘送到高昌。

0 回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親愛的朋友:歡迎留下足跡。非Google帳號留言,請選擇:「發表留言的身分」→「名稱/網址」→「張貼留言」。